家教中的誤區
作者:北京家教-北京家教 訪問:
懲罰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方法,為某些家長們所使用。而通常意義上講的懲罰是指否定孩子的不良品行,以引起孩子不愉快的情感體驗,使之內疚、痛苦、悔恨,從而使孩子從過失中吸取教訓,不再重犯。這種方法運用得好,能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惡,利于孩子身心健康。而在現實生活中,家長們往往走入懲罰的誤區——體罰,甚至誤認為懲罰就是體罰,這是不可取的。
首先應掌握懲罰的分寸 家長嫉惡如仇,不袒護,不縱容,給孩子施加必要的懲罰是應該的;但懲罰時應頭腦冷靜,掌握分寸,理智地控制自己感情。若過激過火,不僅會導致體罰的極端,而且易使孩子產生對抗情緒,得不到應有的施教效果。因而在家教過程中,不僅要掌握懲罰的分寸,且要慎用這種方法。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個性特征、心理承受力及所犯錯誤的性質、原因,不魯莽用事,否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其有害的。
其次要改變“懲罰就是體罰”的思想 懲罰的目的是使孩子改正錯誤,吸取教訓。若動輒采用斷食、毆打,傷害身體,不僅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,而且嚴重挫傷孩子的性格及自尊心,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。家長在非正常情緒下對孩子大打出手,有可能使孩子致殘、致死,引發一幕幕家庭悲劇,這在家教實踐中是不無先例的。曾有一家長為使自己的女兒將來成為鋼琴家,省吃儉用,東借西挪籌款買了一架鋼琴?膳畠簩W琴一點不感興趣。于是父母每日強迫她練琴,甚至動用體罰方式,在女兒完不成練習任務時,就把女兒頭發吊起來練習,平時的打罵更屬常事。最后孩子難以忍受,用剪刀將手筋剪斷,造成終身殘疾。那種“大打三六九,小打天天有”的做法及“不打不成才,一打分數來”、“鞭子本姓竹,不打書不讀”的家教思想,種下了家庭教育的許多隱患,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賢才,那些“老子面前如綿羊,離開老子似虎狼”的孩子大有人在。濫施體罰易使孩子喪失自尊心,產生說謊、厭世、報復等不良心態,甚至逃學、出走、自殺。因此,只有徹底改變“懲罰就是體罰”的思想,才能走出家教體罰這一誤區,才能避免孩子產生更多的身心疾患。
家庭教育是一門永恒的藝術,其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。為使孩子健康成長,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,施用科學的家教方法。既嚴格要求,又尊重愛護;既批評懲罰,又說服教育。唯此,我們才能培養出活潑可愛、聰明上進健康的一代,家庭生活也因此會更加溫馨和諧,幸福美滿。